奶奶是民国二十九年生人(年),今年82岁,因为上了年纪的缘故,经常忘记这样那样,往往是前一脚说的话,后一脚就忘了,前一脚别人跟她说的事,后一脚她就不记得了……但只要说到“新安江”、“淳安”,她的记忆就很清晰。
前不久,我回乡下看奶奶,她又跟我提起新安江水库移民的往事。话说年,中央*府和浙江省人民*府决定在新安江流域的淳安县、遂安县(现已与淳安县合并)建造当时新中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是为新安江水电站,主要是为了保障上海的用电需求。于是家在淳安临歧的爷爷家也成为了29万移民的一员,开启了背井离乡、改变一生命运的漫漫移民之路。
爷爷生于民国二十五年(年),今年已经86岁高龄,和他一起移民来的那一辈人,如今已是寥寥无几。爷爷只要一有空,就总要和我以及我的堂兄弟姐妹们说说老家的故事。爷爷说那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才子之镇,那里良田纵横,那里人口众多,那里的人们撑着竹筏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带着自己生产种植的大米,沿途交易;溯流而上时,则会带回外乡的商品;他总要和我说说老家的大房子,那是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融合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和南方“天井”,八开的屋子,一家人住的满满当当;他总要和我说说他的童年趣事,一群年纪差不多的孩子穿梭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吵吵闹闹,好不热闹。每每讲到这个时候,爷爷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开心的不得了。
然而爷爷头脑中美好的一切,在年新安江水库合拢的那一刻,全部成为了记忆。当年老家的故居被新安江甘甜的江水沉入水底,成为新安江“水下古城”里一座静默的楼房,曾经的万亩良田成为了如今声名远扬的千岛湖。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失去了祖祖辈辈生活千年的故土,从此远离故土成为移民。
据爷爷说,临歧镇的移民先是去了新安江下游的建德县(现建德市),年分别再次移民至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区。年,太公(曾祖父、爷爷的父亲)带着自己一大家子人,来到了距离淳安老家千里之外的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桃溪乡的一个山区村落,当时因为没有足够的房屋,移民们只能暂时借住在当地老表家里,他们一边从事生产,一边自己动手建造房舍。为了最大可能的节约成本,也是因为经费严重不足,缺乏建造房舍的砖瓦、水泥的建筑材料。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用夯土建房,而屋顶的瓦则用茅草代替,即便如此简陋,好歹也算是有了自己的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