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个追逐青春梦想的上海知青摘录
TUhjnbcbe - 2022/4/6 18:45:0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区鸟

邱从实在合作社果园_

青春永远和梦想连在一起。当一个个61岁的白发老年人,又回到他们16岁的青春出发地,梦里的杜鹃红再次在这片红土地绽放。

年,一批中学毕业生从上海来到江西新干县插队落户。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而今当年的知青都已两鬓斑白,结束了各自的职业生涯,但他们忘不了奋斗过十年的那片热土,重新出发,再续年少的梦。

在秋天一个收获的日子,我在新干县农村的田野上,见到了老知青邱从实,当地老乡仍习惯叫他阿邱。他从上海运来了大型收割机,正忙于“上海知青大米”的收割,一身球衫球裤球鞋,走路风风火火,依稀可辨知青旧模样。已经64岁的他,一年20多次自己驾车从上海到新干,辛勤耕耘着梦想中的新农村。

老邱说起他在当年插队的阳团村建起的农业合作社,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年5月成立,有家农户入社,其中40%青壮年外出打工,实行土地流转。当年农副产品销售总额约为75万元,产品都是社员种植、养殖的土鸡土鸭草鸡蛋,冬笋香菇竹荪,紫薯山药芋艿山茶油等。年销售总额约为万元。今年的销售有望更大提高,主要从上海浦东航头镇引进水稻良种种植,推广种植粳稻,比原先种植籼稻,每亩约增收至元。引进优良品种的猕猴桃种植,如按预期的种植效果,每亩平均产量斤,以每斤5元计算,与种植水稻相比每亩至少可增收二三千元左右。

农业合作社有五位上海知青入股,邱从实和曾一起插队的妻子共出资万元,那可是工薪阶层的积蓄,不求回报,只求圆一个梦。老邱理想中的新农村:老有所养,青有所干,少有所学,环境优美,安居乐业。

理想的新农村也体现在分配上,合作社按照社员大会决定,返还种植户、养殖户利润的60%。投资的知青不取分文,拿出盈余做公益。如为所在自然村安装路灯,支付打扫环卫费,每年过年给村里70岁以上老人送上几百元礼金及礼品,逢上村里人生病住院则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至0元的补助,等等。老邱还牵头原工作单位在村里办希望小学,出资整修学生宿舍、建学生食堂,补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教师,定期分批组织青年员工到希望小学支教实践。

老邱说到激动时,眸子如同燃烧着一团火,他感慨道:回到上海这么多年,始终忘不了十年插队的一切,尤其是当年老乡对我们的好,至今点点滴滴记心头。其实,我们能做的微不足道,与其说想帮老乡改变些什么,倒不如说是圆自己一个梦。

无独有偶。在新干县乐门自然村也有一位老知青周立行,他在上海本有自己的企业,干得好好的,突然关门,跑到农村去做梦,成立新干县知农生态公司。他虽然和合作社走的是另一种模式,但也志在长远造福乡民。近四年来,修建村里水泥路、村外砂石路、山间机耕路;挖塘筑坝,新装路灯,植树种花,建造养猪场等,个人投入多万元。他和当地农户合作,种稻养猪,农民年增收2到5万元不等,而且不误他们自己的农活。老周眼下的目标:养头猪,种亩地,年创收万元。如今,梅山黑毛猪已成当地的精品肉类,滋农牌大米计划进军上海。老周过去体弱多病,现在劳作在山水间,身体也强壮了,他打趣说:过去十年插队没插够,老来更喜欢农村,看来我适合当农民。

在新干的日子,无论我和乡村干部接触,还是和老知青交谈,他们都会提起一个名字——王战。他早年也在新干插队,做过乡村小学校长,知青生活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从此和农村结下不解之缘。他自始至终是知青返乡的倡行者,长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追逐青春梦想的上海知青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