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公报首家中央媒体倒闭棒喝事业单位勿养闲人rtu2awwg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皮肤防治

大公报:首家中央媒体倒闭 棒喝事业单位勿养闲人


中新9月27日电 香港《大公报》27日刊文说,中华新闻报成为第一家倒闭的中央级媒体,具有典型破局意义,斩断了其依附母体的利益脐带。媒体不实现企业化转制,中国就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的具国际竞争力媒体集团。作为文化产品重要载体,也预示文化产品缺乏世界级竞争力,成为软实力短板。中华新闻报倒闭,不啻是一计猛然棒喝,不惟让所有媒体警醒,也警示文化和创业产业,必须“断奶”。文章摘编如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要“通过评估等级、年检、诚信记录和两个效益的考核,淘汰不合格的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做到生死由业绩和市场决定。通过市场的方法淘汰长期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报社、刊社、出版社,解决‘优不胜劣不汰’而造成的出版资源难于集中的问题”。目前报刊退出机制正在试点中,将在不久后在全国推开,报刊业将形成竞争有序、有进入许可、有退出标准的一个良性环境。目前,《中华新闻报》则成为第一家倒闭的中央级新闻报纸。求得市场化生存在西方国家,报刊的生生灭灭,根本就算不上新闻。譬如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已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芝加哥太阳时报》等6家主流报纸出版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即使是老字号的《读者文摘》,不久前也提出了破产保护的申请。在中国,虽然媒体都已经适应了市场化生存,但在身份上却难以融入市场。因为,中国媒体,无论广电系统还是报刊杂志,发挥着引导舆论的宣传效应。传统上,媒体工作人员的身份属于事业人员,而事业编制和公务员一样,拿的都是终身的铁饭碗。近年来,虽然媒体改革和转制一直进行,但媒体身份定位至多是实现了部分的企业化,形成了事业、企业编制并存的状态。而这成为媒体市场化生存的掣肘。媒体人员身份不能实现从事业到企业的转制,媒体企业化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也就会出现该倒闭和破产的媒体僵而不死的尴尬,结果是养了一大堆闲人,耗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资源,更消磨了媒体竞争的意志,拖垮了其它媒体。因为在广告市场整个的大盘内,多一家不死不活的媒体,广告价格就会被压得很低,造成一家不景气全部媒体跟着倒霉现象。《中华新闻报》倒闭,具有典型的破局意义。中央级新闻媒体倒闭,预示着挂靠(主办)单位不再是其“背靠乘凉”的“大树”,也斩断了其依附母体的利益脐带,消弭了其耽于幻想的事业身份,促其完全彻底地企业化,靠博弈市场去求生存。既然没有来自市场的战略资本支持,倒闭是必然的结局。对《中华新闻报》而言,倒闭而死固然是悲剧,但这种市场化的“死”,在某种程度上却充满了殉道先驱的悲壮色彩,促使其它媒体进行从苟延残喘的依附性生存到市场化生存的蝶变。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既然中央级新闻报纸都可以倒闭,省、市(县)级媒体又有什么理由不转换身份,求得市场化生存呢?鲁迅先生说得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中国媒体改革,行进有年,但累积的矛盾焦点和瓶颈所在,就是无法实现由事业到企业的真正完全的转制,导致媒体负重爬坡,成本压力难以承受。尤其中央级媒体,人员身份问题尤难解决,导致了人员身份事业、企业混杂,相同人员有不同待遇的不公平现象,导致媒体竞争力降低,媒体内部矛盾重重的窘相。很多这样的媒体,徒具中央级、省市级媒体的虚名,早就缺失了大众传播媒体的大众知名度。实现企业化转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完全市场化操作的新锐媒体,在市场上纵横驰骋,期望通过资本重组,超越区域樊篱,并购其它地方媒体,做大做强媒体规模。但遭遇到的最大难点也在于,完全市场化、企业化的报刊只能收购同类型的报刊,哪怕残存一丝事业基因的媒体都无法实现市场化对接。就此而言,媒体不实现企业化的转制,中国就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报刊或媒体集团。作为文化产品的重要载体,也预示着中国的文化产品缺乏世界级的竞争力,成为中国软实力的短板。须知,像《读者文摘》那样完全秉承市场化操作,拥有48个版本,19种语言,风行60多个国家,拥有1.3亿读者的畅销杂志,也会在市场中翻船,更遑论处于事业化和企业化“三文治夹层”中的中国媒体了。对中国媒体而言,企业化转制和市场化生存只是第一步,还面临着更为艰难的数字化生存压力。《中华新闻报》的倒闭,不啻是一计猛然的棒喝,不惟让所有媒体警醒,也警示文化和创业产业,必须“断奶”,另辟市场化生存路径,同时主动融入数字化的博弈潮流中。值得一提的是,事业单位改革已拉弓上箭,这为中国媒体改革也提供了助力。(张敬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