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鉴达摩祖师与二入四行论 [复制链接]

1#

农历十月初五是达摩祖师圣诞。据《续高僧传》记述,达摩祖师是南天竺(印度)人、又称菩提达摩,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他是南天竺香至国王第三子,最早跟从般若多罗大师学道,40年后受其衣钵,为西天第二十八祖。据说他在南朝宋代(~)来到我国南方,誓传禅法。因与梁武帝不契禅机而人东都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禅,俗称“壁观婆罗门”,其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

达摩祖师被尊为禅宗初祖,其禅法在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禅宗乃至汉传佛教的发展具有极大影响。据传,他的诸多论述中,只有《二入四行论》是他真正思想所在,其禅法精髓也全部含摄于此。

《二入四行论》是由其弟子昙林所记录的达摩的语录。“二入四行”既是这部著述的总称,又是达摩禅法对修行者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内容是理入和行入。“理入”即是“壁观”,“行入”就是四行。理入是纲,行入是目,纲举目张,二者相辅相成。

一个人觉悟解脱的方法虽有多种,但最重要的只有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是通过修学佛法而体悟其要旨,深信自性本来与佛无别,只是由烦恼污染,不能显现,如果能够凝心坐禅壁观,断除一切烦恼和自他、凡圣等差别观念,不再执着于文字,便能与真如佛性之理相契合,达到解脱境界。

这里的“理”指的是诸法实相、毕竟空、真如法性等义,理入可以理解为使自己的认识与诸法实相相契合。达摩认为,这种悟入需要借助于经教,即所谓“藉教悟宗”,依据经教文字所说,通过自己对这些经教的认识和领悟来达到悟入解脱之道的要旨。要深信一切众生都具有如佛一样的真如佛性,此真如佛性是超乎一切有为法之上的不灭真性,是“明灵虚彻,亘古亘今,究其本源,无有间杂”的。只是众生由于无明烦恼的污染,障蔽了此一真如佛性,使它不能显现。

那么,怎样才能“舍妄归真”呢?达摩指出,必须“凝住壁观”。所谓壁观有两种解释。一是如同《景德传灯录·达磨传》所说的那样“面壁而坐”、“端坐面墙”,即坐禅时面对墙壁(禅室墙壁或山洞石壁),由于墙壁静止并色彩单调,容易使人入定。二是如同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所解释的:“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即将心与外界完全隔绝,凝心入定,达到连自己呼吸也感觉不到的地步,心如墙壁那样寂然不动,由此可达到觉悟。

“理入”的三个步骤:

第一是“藉教悟宗”,确立“含生同一真性”,修行者才能达到“舍伪归真”这一教理的牢固信仰。

第二是通过坐禅“壁观”,令心安定,专一观想上述经教之“理”,而达到无自无他、无所分别的境界。

第三,由此摆脱对经教文字的依赖,使自身实证所观之“理”,即所谓“与理冥符”,这也就是“壁观”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道宣在《续高僧传·达摩传》记述达摩感于道育、慧可之精诚时说:“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这“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四条,就是达摩安心法门的主要内容,也是达摩祖师有名的“四字诀””。其中最根本的是“如是安心,如是发行”两条,前者指的就是“壁观”,后者则为四行。

唐朝圭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总结达摩的禅法说时说:达摩祖师“以壁观教人安心。”这里的“壁观”包括“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达摩壁观的功效在于“安心”,即遣荡一切情执,心无执著,中直不移,以无著之心,契彼真如实性之理,达摩禅法意旨即在于此。道宣对达摩壁观禅法评价很高,他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总论》中说:“属有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仰如归市。”

达摩认为,理入是见道,是成圣,依大乘佛法,是分证成佛。然而光“理入”还不够,悟了后还要“行”,所以他又讲了“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达摩的“行入”是要人通过“四行”来达到觉悟解脱,此“行”相对于“理”,不仅是指修行,也包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即是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达到觉悟解脱(入道)。“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

抱怨行,是说学佛的人对待痛苦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即修行人不管遇到任何苦厄,应该理解为一切今世所受的痛苦遭遇,都是因为自己往昔无量劫中,由于不明自己本具真如佛性,故舍本逐末,生起种种妄执,依六识攀缘之心起惑造业,依业而感果,轮回六道,受种种痛苦。

可是,往昔因不明白痛苦产生的根源,而生起抱怨和憎恨,恼害他人,造下了恶因,所以今生虽没造什么恶业,但因宿世所造恶业的果报今已成熟,理所当然应该接受这恶果。这恶果并不是上天或其他任何人所能强加,都是自己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所以应甘心忍受,不应该有任何抱怨和不满情绪。只有这样的忍辱受苦,不怨天尤人,才能“与理相应,体怨进道”。

随缘行,是讲对待欢乐的正确态度。在达摩看来,一切世间诸法,包括人的自身,都是由因缘合和而成,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得失、忧喜等都是无常,没有真实的自性。

因此,对待人生所谓快乐的事情,也不必为之心动。这所谓快乐的事情,也不过是自己的善业所招感,其本质也是虚幻不真实的。所以,当缘分散尽时,也还归于无,何喜之有?如果能这样认识人生的苦乐等都是缘起虚幻不真实的,自心就不会受外界种种境遇的影响,而能如如不动,这样就是“冥顺于道”。

同时,既然一切是因缘所生,众生依前世业因轮回,生活中的苦乐是由内外缘分决定的,如碰到荣誉顺心之事,应想到这“是我过去宿因所感”,缘分一尽便化为无,而要做到“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才是。

所谓无所求,是让人不要有贪求,这也是基于诸法缘生无性的思考。在般若中观看来,世间万物都如梦幻泡影一般的不真实,缘生而空无自性。可是世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处处贪求、执著,这就名之为求。

而有智慧的人,他能体悟到诸法缘生无自性,所以能安心无为、自然而然地生活,没有任何贪求和爱乐。更何况人生的祸福就如功德天女和黑暗天女是不相离的,三界也犹如火宅,不可久居。有身有求都是痛苦,谁能在三界中得到安乐呢?如是思维,便会息灭贪求之心,“真为道行”。

称法行实际上可以总括以上各行。这里的“法”,即为“性净之理”,也即佛性、真如,与前面所讲“理入”的“理”是一致的,自然也与《楞伽经》中所讲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同义。此真性之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故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即:如果能认识此理,就应当按照大乘佛法生活和修行、教化众生,就要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在修行“六度”时,体认空义和中道,做到无心、不执着行相、“不取相”、“无所行”。

称法行以无所得而行六度,实际已包容了前三行的要求。大乘菩萨在度化众生时,三轮体空,从利他中消除对我及我所有的执着,这样行世修行,就能自利利他,庄严菩提道。因此,“理入”是要求在禅观中体认真如佛性,“行入”是要求在日常修行、传教和生活中贯彻契合于真如实相的六度。这与《金刚经》中所说“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行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思想是一致的,与后世禅宗在世间行菩萨道、不离世间而觉的思想一致。

达摩《二入四行论》篇幅虽不长,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揭示出修行的重要途径。

资料︱南山图片︱网络

视觉︱由由编辑︱江澜

统筹︱丽尼

深圳东山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