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世界很远,生活很近。
时间很长,光阴很短。
有空,来坐坐,谈个天。
聊江湖故事,看风云漫卷,
天下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
世事繁杂,我们简单来聊聊。
欢迎你,一起来谈个天。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宗倩倩
“还有几天出发?”“在那边待多久?”“要注意安全啊!”最近这段时间,这几句话已经代替“吃了没”成为同事朋友对我的见面专属问候语。
在此,做出统一答复:7月21日出发,在东京停留20天。是的,再过9天,我就要飞到东京去采访奥运会了。而对于第三句问候,我往往答以“好的好的,会的会的”。不知能有几位朋友听出这风轻云淡背后的忐忑不安。
安全,突然成了这届东京奥运会最大的一个未知数。想我也曾单枪匹马采访过平昌冬奥会和俄罗斯世界杯,战斗民族面前都不曾怯过的我,面对看不见的病毒,不得不承认,有点慌。
就在一个月前,我还是全无担心的。一是心大,二来我向来抵抗力不错,一两年都不会生一次病,而且对于这种国际大赛有一种莫名的信任:全世界都看着呢,总乱不到哪里去。
但随着出发日子的临近,这份慌乱逐渐袭来。家人的担心,朋友反复的提醒,东京疫情的加重,甚至就在前几天我突然感冒着凉,好像全世界和自己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在提醒我:你可长点心吧。
如何长心?一句话:从现在起进入战时状态,重新恢复疫情之初时养成的习惯: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国内疫情已经进入常态化,最初的那些习惯多少都丢掉了,现在,该重新捡起来了。毕竟从进入东京那一刻,每一个小细节的忽略,可能都会很严重。
媒体防疫手册
这些也都被明文写进了东京奥组委发给记者的防疫手册中。最新一版的手册整整68页,图文并茂逐条逐句地规定了记者从出发前到离开日本这段时间内的一举一动。
出发前14天每天上报体温和健康状况,出发前96小时做两次核酸检测,落地机场后立刻再做一次唾液检测,除吃饭睡觉喝水外必须戴口罩,进入东京后的前14天只能在酒店场馆等奥运相关设施内活动,不许乘坐公共交通,不许前往公园地铁站等公共区域,与普通人保持一米社交距离,与运动员保持两米社交距离……
不得不说,东京奥组委的规定细致到了头发丝,细致到便利店购物必须15分钟内离开,场馆厕所门口会有志愿者严格控制厕所内人数和厕所外排队人数……
而这份细致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繁琐。往年采访国际大赛,报名成功后,坐等出发即可。组委会也会发来几封赛事相关邮件,无非是赛事概况、场馆信息等,无需过多费心,即使有所忽略也不会耽误大事。
但由于防疫要求,东京奥运会的前期流程极其复杂,东京奥组委的邮件轰炸已然快把我脑壳儿炸开。粗粗数了一下,近两个月,收到了近百封邮件:提醒你提交住宿信息、往返航班信息、交CLO报名表(类似国内网格员,每家单位必须上报一位,管理单位所有人防疫信息)、下载APP、上交行程计划表……
每一封都不能忽略,也不敢忽略,因为不知道哪一封没注意,错过了哪个文件的提交截止日期,便会耽误入境,导致采访泡汤。
吓人的邮件
尤其是当邮件言辞向来温婉客气并追求排版美观的日本人,突然发来几行硕大的字:“这是最后通知!如果没有提交将无法入境日本!”鲜红色字体触目惊心,和后面的感叹号一起占据屏幕,着实能把打开邮件的你吓得虎躯一震:我是不是忘了什么!
于是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每天的日常便是打开邮箱,查看邮件,下载附件,然后忍着头痛阅读几十页上百页的英文PDF文件。还要与奥组委斗智斗勇。
是的,细心严谨的日本人也会犯错。由于对方弄错了我的采访单位,导致我无法收到一封重要邮件,眼看着截止日期就要到了,只能每天发邮件询问,但对方迟迟没有回复,那段时间,甚至连做梦都是收到了奥组委的回信。心力交瘁,每每回想都想抱紧弱小的自己。
好在一切都在兵荒马乱之中向前进展。而且几乎所有奥组委发来的邮件都会以“感谢您的配合和耐心”为开头,突然就让你没了脾气。转眼再看到约1万名奥运志愿者辞职的新闻,只能轻叹一口气:那边更加兵荒马乱吧。
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希望营造一个安全的奥运比赛环境。但这个想象中的大气泡很完美,也很脆弱。开幕日临近,各国运动员相继抵达日本,乌干达、立陶宛、以色列都有选手抵日后确诊感染,眼看着每日病例数要破千,这也迫使日本政府在当地时间8日第四次对东京都发布紧急事态宣言。
当一场原本的狂欢遇上了紧急事态,当能容纳6万观众的东京国立竞技场看台空空荡荡,奥运会还是奥运会吗?而对于一个记者而言,奥运采访还是奥运采访吗?
和采访过北京奥运会的部门前辈聊天,他说起当时的一个选题:去北京寻找一个已经爬满了藤蔓的烟囱。年奥运会是北京治理大气污染的一个节点,奥运会前,城区内为了环境整治大规模工业搬迁,烟囱自然也就废弃了。他们满城寻找这样一个烟囱,去讲述一个关于北京蓝天的故事。
奥运会从来就不只关乎体育。很多时候,他甚至参与了一座城市的命运变迁。年,东京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届奥运会。那时候,战败的日本经济复兴。那一届奥运会也成为了功不可没的加速器,为日本带来了“三大样”:新干线、电视机和汽车,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对于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政府和国民原本有着同样的期待。经历了90年代末泡沫经济的日本,原本希望通过这次奥运会能够使整个国家出现新的生机和气象,他们也再次提出了“复兴”的口号。但被寄予厚望的强心剂最终成了一个可能会拖垮经济的负累。
这样的转变,原本可以有很多的采访素材值得去挖掘,去探究,去讲一个关于东京复兴的故事,却最终都被严格管控的防疫措施束缚住了手脚。别说去城市里寻找一个烟囱了,可能连当地民众和街景都只能存在于媒体大巴的车窗之外。
东京奥运会身份注册卡
“那你还能采访什么呢?”这个问题也被问到不止一次。虽然不能给出一个具体答案,但我知道,百年难遇的东京奥运会,不去,肯定后悔。
尤其是当很多媒体因为种种原因放弃这次采访,我们拿到的这张采访证才愈显珍贵。而且钱江晚报自从年派记者前往美国亚特兰大采访奥运会以来,从未缺席这项盛会。我们需要也应该在现场发出自己的声音。
其实,这次奥运会也不再只关乎东京。新冠疫情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灾难,日本政府要承担的经济损失已经注定,但是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将给刚刚走出黑暗隧道尽头的人类带去的精神力量,是坚实而有力的。
为了安全,可以不办这届奥运会,但是纵观人类发展史,无论灾害还是疾病,始终伴随共生,勇敢的人类总是在劫难后以更昂扬的姿态继续前行。办奥运会,是人类对磨难的一种不妥协,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新理解,对作为生物种群进化的一种自我驱动。
我想去现场聆听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开幕式上的发言,想去见证曾经因为疫情“流浪地球”半年之久的国乒队如何捍卫国球荣耀,想去看战胜白血病之后再战奥运赛场的池江璃花子在泳池绽放,想去体验所有的防疫流程去感受所有人为之付出的努力,想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细微之处的关于生命的美好……
写到这里,我好像又不慌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