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大才子王勃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赞叹当年的“江南西道”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赣鄱大地千百年来也确实人才济济,英杰辈出,特别是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堪称文蕴深厚的集大成者,举世无可匹敌。
儒、道、释三家无不在此开枝散叶,孕育出数不尽的瑰宝精华。著名的道源祖庭龙虎山、三清山,禅宗七祖所成道的青原山,儒林四大书院豫章、白鹭洲、铅山、白鹿洞,都是无可辩驳的历史见证。
而在江西历史文化当中极为出彩,又别具特色的,当属中部吉安的古庐陵文化。吉安古称庐陵,又称吉州,素有“吉州犹似半苏州,庐陵形胜赛金陵”之说。吉安的文风一度冠绝天下,忠义之士更是车载斗量,灿若星辰。
甚至多到无不涵盖百家姓中任意一家,皆有青史名士落在其中,世人多有不信者,有人随意就举出了一个生僻姓氏,敢问江西有此姓者可有英豪名垂于世否?小编哑然失笑,将这家姓氏来由与所出俊杰尽数道来,问者汗颜不已。
而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这门姓氏与其名人的历史故事。其姓为“练”,或许很多江西吉安人都说道出其名,他就是明朝初年的忠臣名士练子宁。
练子宁,元末至正十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峡江县水边镇,后迁居吉安新干县金川镇东坊四图练家村。祖上乃是唐朝开国大将军东何,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夺位,有厌恶太子长兄李建成“东宫”之意,于是赐东何为“练”氏,并御笔亲题“精练军戎”四个大字的牌匾以表彰其军功。
练子宁就是练何大将军第三十二世孙,本名为安,字子宁,号为松月居士。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八年,科举殿试第二,即成为了大明洪武年间的榜眼郎。一向严苛的朱元璋亲授他翰林学士,后又晋升为副都御史、工部侍郎,非常器重他的人品和才华。
据说有一年冬天的某日,朱元璋在处理政务之余,带着群臣在大殿外晒太阳,随口说了一句:“冬天的太阳真暖和,比在殿中烤炉火要舒服多了!”这时许多大臣纷纷表示附和圣意,说道:“皇上所言极是,冬晴千日无人怨嘛!”练子宁听了之后,立马在朱元璋面前大声道:“诸大臣说冬晴千日无人怨,那民间大旱三年又何妨!”
朱元璋何等睿智,一听立马反应过来,怒斥群臣道:“练爱卿所言真是至理!你们心中哪有百姓啊?如果千日放晴,我大明天下哪来的雨水甘露啊,岂不要大旱三年,颗粒无收了!”于是下令将刚才一味讨好圣意的大臣罚跪在殿外,而对练子宁则是赞赏不已。
后来朱元璋驾崩,其长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练子宁则被官拜吏部左侍郎,不久又提升为了御史大夫,与方孝儒、黄子澄、齐泰等人被建文帝视作肱骨之臣。
不久,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叛乱,打着“靖难”清君侧的旗号率兵一路南下,直逼南京应天府。大将军李景隆手握重兵,却屡屡被燕军击败,练子宁察觉到李景隆有通敌之嫌,就上奏建文帝请治其罪,可建文帝太过仁懦,不肯下手,练子宁激愤不已,甚至以死相谏,可建文帝却对李景隆一味姑息。
直到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死(也有传说自焚为虚,或已遁走海外,不知所踪),朱棣自立为帝,改元永乐,这就是后来的明太宗文皇帝,在嘉靖年间又被奉为了明成祖。明成祖早闻练子宁的忠直和才干,就把他召上大殿来,亲自为他解去绳索,要他屈身为臣,为己所用,并保其富贵。
练子宁仰天大笑,凜然痛斥朱棣的篡逆之举。朱棣恼羞成怒,命左右将他的舌头当场割了下来,血流满面,可练子宁忍痛怒视,依旧昂首不屈,朱棣和满朝文武都被他这种刚直气概所深深震撼。
过了良久,朱棣才说:“子宁何苦至此!孤不过欲效周公以辅成王耳!”意思就是说我带兵打到南京,不过是为了像周公一样辅佐大侄子周成王罢了,你们何必要这样反抗我的一片好心呢。
可没料到练子宁蔑视之下,一声冷笑,用手伸进口中蘸着断舌上的鲜血,在殿柱上大书“成王安在!”四个大字,朱棣见了勃然大怒,因为所谓的“成王”也就是建文帝已被逼得自焚逊位,哪来的成王啊!于是练子宁被朱棣判以残酷的“磔刑”,就是当年秦相李斯受过的可怕刑罚,可练子宁毫不畏惧,毅然受刑,不曾喊出一声疼痛,壮烈就义!
后来过了四朝皇帝,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间,练子宁生前好友临江知府王佐、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才为他在老家修建了著名的“金川书院”以作纪念,书院即在如今吉安新干县金川镇,历代皆有修缉,也被称作“练公祠”,而学院的正厅大堂也被命名为“浩然堂”,以弘扬他像吉安庐陵同乡文天祥一样的忠直节义、浩然正气。
后来练子宁还被皇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号为“忠贞”,清朝的时候,清廷也为了表彰他的忠诚,赐谥号为“忠肃”。练子宁不但忠贞感人,且博学多才,也流传了许多诗词于世,当中就有一首题写牡丹花之作,诗中有句“不因红紫竞芳菲,似与天公别有期”、“一栏国色君须记,满袖天香我所思。”其诗意高雅,气概非凡,为平庸之辈难以企及。
练子宁作为江西吉安庐陵文化熏陶和养育成才的一介士子,他所传承的江右士林忠直风骨,和他一并也成为了吉安及至江西人千百年来的骄傲!
敢撕碎皇帝“卖国”圣旨,大骂敌阵,最终壮烈报国的江西文臣!